以科學角度探討,最高效的外語學習方法|《如何科學學外語》
想跟大家分享一本很有趣的書,探討的是第二語言習得理論。可能有些人會問:「這是什麼理論?」讓我們從這個理論的誕生開始說起。
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的起源
在1990年代之前,美國人對外語學習普遍不太重視,主要因為英語是國際通用語言,他們認為只要會說英文,基本上在世界各地都能溝通。然而,這種情況在柯林頓執政時期有了轉變。當時柯林頓認為美國人的外語能力不足可能影響外交發展,因此開始推動相關研究。這促使了一個新領域的誕生——第二語言習得理論(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)。這個理論結合了語言學和心理學的觀點,深入研究人類學習第二語言時的特性與過程。


母語vs外語學習的差異
母語學習特點:
- 自然習得
- 以溝通為目的
- 透過語境理解
- 無需刻意學習文法結構
外語學習特點:
- 有意識的學習
- 以考試為導向
- 需要背誦文法規則
- 強調標準化學習
在研究過程中,學者們發現母語和外語的學習方式有顯著差異。我們學習母語時是透過自然習得,以溝通為主要目的,通過日常生活中的語境來理解語言,無需刻意學習文法結構。相反的,在學習外語時,我們往往採用有意識的學習方式,以考試為導向,需要背誦文法規則,強調標準化學習。這種差異可能是造成許多人在學習外語時遇到困難的主要原因。

克拉申的輸入假說(Input Hypothesis)

南加州大學教授克拉申提出了「輸入假說」,認為語言學習的關鍵在於輸入是否充足。他觀察到一些孩子在語言學習初期會有較長的沉默期,之後卻能突然說出完整句子,這證明了大量輸入的重要性。基於這個理論,有學校開始調整課程架構,將70%的時間用於輸入(如閱讀、聽力),30%用於輸出(如寫作、口說),實驗結果顯示學生的整體語言能力都有顯著提升。

然而,後來透過一個特殊案例,研究者發現單純的輸入是不夠的。這個案例是關於一個父母有聽覺障礙的孩子,他只能透過電視學習語言。即使有大量的輸入,這個孩子仍然無法正確使用語言。這個案例說明了「輸出需求」的重要性。科學研究發現,大腦在思考如何表達時,與實際說出來時使用相似的腦區,這意味著我們需要有實際運用語言的動機和機會,光是理解是不足以完全掌握一個語言的。
高效學習外語的方法
基於這些研究發現,高效學習外語應該包含幾個重要元素:首先是確保大量的語言輸入,包括閱讀外語材料和聽外語內容,但要避免過度依賴翻譯。其次是要慎選學習材料,建議避免從電影中學習可能不恰當的用語,而是選擇更正式的學習資源。第三是持續的輸出練習,可以通過寫外語日記、錄製口說內容或經營外語社群帳號來實現。第四是背誦對話,這能幫助掌握常用句型並培養語言預測能力。最後是要將所學付諸實踐,把外語融入日常生活中。
維持學習動力
維持學習動力也是成功習得外語的關鍵。學習動力可以分為功能性動機(如升職加薪、考試成績)和融合性動機(如興趣、文化理解)。建議同時培養這兩種動力,例如可以設定具體的考試目標,同時選擇感興趣的學習材料。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習外語成為一個長期且持續的過程,而不是短暫的熱情。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動力來源,才能真正掌握一個語言。
總的來說,科學研究告訴我們,成功學習外語需要在輸入和輸出之間取得平衡,同時要有持續的學習動力。無論是透過閱讀、聽力練習,還是實際運用語言,重要的是要保持學習的持續性和規律性。只有這樣,我們才能真正掌握一門外語,並在實際生活中靈活運用。

最後,我想說的是,學習外語真的是一個需要時間的過程。就像我們不可能一週就學會母語一樣,學習外語也需要持續的投入和練習。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,並且保持學習的動力。我是Vincent,希望今天分享的內容對大家有幫助。

觀看影片:YouTube連結
聽音頻:Podcast連結
- 我的Podcast: https://podcasts.apple.com/tw/podcast... (在Apple Podcast/Spotify/KKBOX上都可以找到)
- 我的Instagram: / vincent_reading
- 我的Threads: https://www.threads.net/@vincent_reading
商業合作可以寫信至: readrwork@gmail.com 若喜歡我的影片或頻道,可以訂閱頻道和分享給朋友,謝謝拉
- 訂閱頻道 : / @vincent_reading
- 贊助頻道: / @vincent_read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