憂鬱不是你的錯!揭開精神疾病的新觀點|《腦能量》

憂鬱不是你的錯!揭開精神疾病的新觀點|《腦能量》
cover_腦能量

今天想跟大家分享這本《腦能量》(Brain Energy)。剛拿到這本書時,看到書名我以為是要討論能量在大腦中如何被運用,但沒想到這本書遠比我想像的還要豐富。

原本預計三到四個工作天就能讀完,結果整整花了八天!不是因為書很厚(大概350頁),而是作者完全不廢話,不斷用他找到的證據、實驗和臨床經驗來證實一件事:他所提出的「腦能量理論」是正確的。

從一位哈佛醫生的困惑說起

這本書的作者帕爾默是哈佛大學的精神科醫生。他在書的第一頁就分享了一個經驗:剛開始執業時,病患家屬常常問他「為什麼會得到精神疾病?」當時他會講很多關於遺傳學、基因、環境等等的理論。但經過十幾年的臨床經驗後,他坦承:「現在全世界沒有人知道究竟什麼原因會導致精神疾病。」

這個坦白並非沒有根據。在2000年左右的一份研究報告中,追蹤了431位在五個不同醫療單位接受過治療的重度憂鬱症患者。在他們出院後的12年追蹤期間,有59%的時間,這些人依然深受憂鬱症所苦,嚴重到幾乎走不出門、下不了床。最後發現有90%的人症狀依然反覆出現。作者認為所有的精神疾病其實都是大腦的代謝疾病,而且因為是代謝疾病,所以是可以被逆轉的!

而且情況似乎越來越嚴重。從2006年到2017年,12-17歲青少年的憂鬱症盛行率增加68%,18-25歲的增加49%。雖然30歲以上的成年人憂鬱症沒明顯變化,但職業倦怠的比例在持續飆升。

一個全新的觀點:腦能量理論

帕爾默醫生提出了一個嶄新的觀點:所有的精神疾病其實都是大腦的代謝疾病,而且因為是代謝疾病,所以是可以被逆轉的!

一開始看到這個結論時,我想說:「哈?是不是噱頭啊?」因為在我的認知中,代謝跟精神疾病好像八竿子打不著。但這本書就是要來說服我們,告訴我們他究竟觀察到什麼、看到什麼數據和研究。首先,精神疾病之間有著驚人的重疊性。焦慮症患者得到思覺失調的機會是一般人的8-13倍,超過一半的憂鬱症患者也會罹患焦慮症。更有趣的是,這些疾病的治療方式竟然可以互通,比如說治療憂鬱症的百憂解,對焦慮症患者也有效。

醫生提出了一個嶄新的觀點:精神疾病本質上是一種代謝疾病。

想像一下:

  • 當你沒吃早餐,是不是特別容易焦慮?
  • 熬夜後,是不是特別容易情緒低落?
  • 運動完,是不是心情特別好?

這些都不是巧合。我們的情緒狀態,和大腦獲得的能量息息相關。

不僅如此,精神疾病還經常與代謝疾病結伴而行。思覺失調症患者得到糖尿病的機會是一般人的3倍,而糖尿病患者罹患憂鬱症的機率也是一般人的2到3倍。這些現象都指向一個可能:這些疾病可能源自同一個問題 - 代謝失調。

代謝如何影響我們的心理?

我知道當提到「代謝」時,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可能是:「喔!就是那個影響胖瘦的東西對吧?」但其實代謝遍布我們全身上下,包括大腦!

讓我解釋一下代謝是怎麼運作的:

  1. 我們呼吸進氧氣、吃進食物
  2. 這些會變成營養物質進到血液
  3. 細胞會把血液裡的養分拿進去給粒線體
  4. 粒線體就會製造出ATP(能量)

而在我們大腦裡的神經元細胞需要這些能量來:

  • 分泌GABA讓我們情緒穩定
  • 製造多巴胺維持我們的動機
  • 產生血清素讓我們感到幸福

當我們呼吸進氧氣、吃進食物,這些會變成營養物質進到血液,然後細胞會把血液裡的養分拿進去給粒線體,粒線體就會製造出ATP(能量)。而在我們大腦裡的神經元細胞需要這些能量來分泌GABA讓我們情緒穩定、製造多巴胺維持我們的動機、產生血清素讓我們感到幸福。如果代謝出問題,這些功能就會受影響,最後就會出現我們所謂的「精神疾病」。

一個令人振奮的案例

2016年有個讓帕爾默醫生印象深刻的案例。一位33歲的思覺失調症患者,嘗試過17種藥物都無法停止他的幻覺。這些藥物的副作用讓他增重45公斤,精神疾病加上肥胖讓他幾乎不敢出門。後來他找到帕爾默醫生,主要是想減重。

帕爾默建議他嘗試生酮飲食,幾週後不只體重開始下降,最令人意外的是他的幻覺竟然也減少了!最後他總共減重70公斤,精神狀況改善後,還成功搬出父母家,開始正常社交。這個案例讓帕爾默醫生確信:改善代謝確實能影響精神健康。

如何改善?

既然知道是代謝問題,我建議可以從幾個方面著手:首先是飲食,多吃「奶奶認為是食物的食物」,就是那些原型食物:蔬菜、水果、肉類、魚類等。其次是重視睡眠,保持7-9小時的睡眠,善用陽光來調整生理時鐘。最後,雖然最難但效果最好的就是規律運動,每週至少150分鐘,這不只能改善胰島素阻抗,還能讓褲子變得寬鬆一點!

就像感冒不是因為你「意志力不夠」,憂鬱症也不是因為你「想太多」。它就只是身體出了一些狀況,而這些狀況是可以被改善的。坦白說,這集不好做,為了做這集我還犯了幾個會導致代謝疾病的事(睡太少、喝太甜),但我覺得很值得。很多人在被診斷出精神疾病時,常常被告知要「降低對生活的期待」。這讓我想到那些出生在家暴家庭的孩子,他們因為童年經驗背負著巨大壓力,這些壓力影響代謝,代謝問題又帶來精神疾病 - 但這不是他們的錯啊!沒有人能選擇自己的原生家庭。

看完這本書,我不禁想起那些正在和精神疾病奮鬥的朋友們。也許你現在正處在人生的低谷,但請記住:這不是你的錯,而且你是有希望的。我真心希望,透過對精神疾病的新認識,這些人不必再降低對未來的期望。即使現在只能改善一點點,那也是值得的,不是嗎?

觀看影片YouTube連結

聽音頻Podcast連結

商業合作可以寫信至: readrwork@gmail.com  若喜歡我的影片或頻道,可以訂閱頻道和分享給朋友,謝謝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