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機與社群媒體如何改變了我們的大腦?|《失控的焦慮世代》
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一本書叫做《失控的焦慮世代》,特別探討了Z世代(1995-2000年出生)的心理健康狀況。社會心理學家發現,這群孩子在求學階段的心理健康狀態都比過去更差。
問題的開始
憂鬱指標的飆升
一般來說,每個人都會有焦慮、憂鬱的時候,這很正常。通常一群人中大約有一成的人會陷入這種情緒低潮,這是個正常值。但心理學家發現,出生於1995-2000年的Z世代,他們在求學階段的心理健康狀態都比過去更差。在2010-2014年間,心理健康問題變得更加嚴重,而且一直居高不下。
如何判斷?
透過自評報告,醫生會詢問:
- 過去感興趣的事情現在是否提不起勁
- 是否經歷長時間的消沉低谷
- 在校園中是否感到孤單和疏離
這些指標在Z世代學生身上的分數越來越高,顯示越來越多學生有嚴重憂鬱症和焦慮症的傾向。有人質疑這可能只是現代年輕人對自身心理狀態更有自覺,但「非自殺性自傷行為」的數據顯示,自2010年起,女性上升了188%,男性上升了48%,這已經超出了單純自覺的範圍。
關鍵原因:智慧型手機與社群媒體

大腦發展的黃金期
人類的大腦發展與其他生物不同:
- 兩歲時大腦發展達到90%
- 接下來停滯7-10年
- 這段期間進行兩個重要動作:修剪和加強
這十年是學習的黃金期,但智慧型手機和社群媒體的出現,不僅浪費了這段寶貴時光,還可能成為終身的負擔。研究發現,擁有智慧型手機的比例越高,每人上網時間越長,這些青少年的心理狀態就會變得更加嚴重。

實體互動vs虛擬世界

在實體世界中:
- 需要學習自我管控
- 培養同步性(察覺他人情緒和適當回應)
- 維繫關係需要付出努力
在虛擬世界中:
- 退出社群代價低
- 缺乏真實的情緒互動
- 容易逃避問題而非解決問題

特別影響:女性vs男性
女性受到的影響更大:
- 外貌容易受到檢視和批評
- 更注重被社群接納
- 更容易受到網路騷擾

男性主要受到:
- 電玩成癮的影響
- 色情內容的影響
在實體世界中,孩子需要學習自我管控,培養同步性,也就是察覺他人情緒並做出適當回應。維繫關係需要付出努力,當發生衝突時,必須學會溝通和解決問題。但在虛擬世界中,退出社群的代價很低,缺乏真實的情緒互動,人們往往選擇逃避問題而非解決問題。這種影響在性別上也有差異。女性受到的影響更大,因為她們的外貌更容易受到檢視和批評,也更注重被社群接納,同時更容易受到網路騷擾。相比之下,男性主要受到電玩成癮和色情內容的影響。

改善建議
給家長的建議
- 以身作則
- 全然參與互動,不要總是滑手機
- 讓手機回歸工具本質
- 與其他家長合作,創造實體互動機會
給使用者的建議
- 開啟勿擾模式
- 從事喜愛活動時關機
- 不要創建社群媒體帳號,但可以觀看
真正的友誼在於質而非量,兩三個能夠推心置腹的朋友,勝過五十個只會在社群媒體互動的網友。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在數位時代中保持真實的人際連結。最後要強調的是,真正的友誼在於質而非量。兩三個能夠推心置腹的朋友,勝過五十個只會在社群媒體互動的網友。在這個數位時代,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如何保持真實的人際連結,讓科技成為輔助工具,而不是主宰我們生活的枷鎖。

觀看影片:YouTube連結
收聽音頻:Podcast連結
我的Podcast: https://podcasts.apple.com/tw/podcast... (在Apple Podcast/Spotify/KKBOX上都可以找到)

我的Instagram: / vincent_reading
我的Threads: https://www.threads.net/@vincent_reading
商業合作可以寫信至: readrwork@gmail.com
若喜歡我的影片或頻道,可以訂閱頻道和分享給朋友,謝謝拉
訂閱頻道: / @vincent_reading
贊助頻道: / @vincent_read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