滑手機是真的會改變大腦

滑手機是真的會改變大腦
v11
  • 手機在大家能接觸到更大的世界,但卻為什麼變得更憂鬱?
  • 讚數跟留言數,比跟朋友一起吃頓飯更重要
  • 越沉迷於手機,就越沒有朋友,然後越少朋友,就只能沉迷於手機

當每個人都有一部能接上全世界的手機後,大家就不在那麼在乎實際上在周遭的人了,而社群媒體像是允諾了大家,你可以在上面更方便的維繫友誼、建立粉絲,但實際上,人們越活越孤單,越憂鬱越焦慮越不快樂,那這一切我想從2007年說起:

在2007年1月9號,蘋果公司創辦人賈伯斯,向世人介紹他的新作品iPhone,在這之前蘋果旗下的iPod已經是火燙燙的商品,所以賈伯斯跟大家說,這是一個螢幕更大,還能觸控的iPod

現在回想起來,第一代的iPhone真的匯集數位工具箱,它能夠上網、能撥電話、放音樂,還有手電筒

但是就在隔一年,蘋果推出App Store,這像是跟全世界的科技公司說,你可以開發軟體,我會讓用戶很方便的下載

那這些科技公司一開始還在用舊的思維,他們想要賣軟體,一套兩美元五美元那種,但是很快他們就發現不對,這些使用手機的使用者,對那些要付錢的軟體特別沒興趣,他們都只下載免費的軟體

所以科技公司改了策略,他們不賣軟體,他們要賣廣告

所以想了又想了又想,到底什麼樣的軟體大家最願意在上面一直待著呢

後來他們試試試,終於找到了大家的最愛,就是一個能自由發佈內容的平台,而其他人能夠去按讚評論分享

像是臉書,直到現在的Instagram/Threads這些都算是

公司做出好用的平台讓大家一直留在上面

科技公司再去開發出版位來置入業主的廣告,一條一年幾千億美元的生意就這樣出現在這邊

這是一大關鍵,我們原本花了幾萬塊買了手機,是因為能幫我們工作、幫我們即時的搜尋某些資料

但因為社群媒體的商業模式,就是想讓你留在上面,所以我們從消費者變成了商品

用聽的⬇️

https://open.spotify.com/episode/1dGnwtDvwFEzlOQN7be3zz?si=b0e6af2400da4d04

那這個角色上的改變,代價除了顯而易見的時間被剝奪之外,在背後出現的代價,是我們的心理健康,我拿數據來說

青少年當然會憂鬱、會有低潮、會有焦慮,這些都很正常,但如果在某一段時間內,各種數值只上不下的時候就有點怪

這段期間就是2012-2015間,各國間針對青少年,包括國中、高中、大學,進行了各式各樣不同類型的測驗

例如說在測驗憂鬱的環節,就會問這些學生:你會忽然對一個過去感興趣的東西,就沒興趣了

或者說,你經歷過長期的悲傷、空虛和消沉

這些都是在臨床上去判斷一個人是否重度憂鬱的指標,而這些數值在2012-2015間,女生多了快一倍,男生則上升20%左右

再來還有其他題目,例如問青少年:「你會覺得生活讓人覺得毫無意義嗎?」

這個比例也在2012年後暴漲

或者問一些校園中的狀態,他們會問青少年:「你時常在學校內感覺到寂寞嗎?」

比例也在飆漲

但有些人對於這些數字提出一些質疑,他們覺得這些數字會往上爬,或許是因為現代的青年們,對於心理健康問題更有自覺

畢竟心理健康的問題都是自己來評估自己的分數

針對這樣的疑問,社會學家端出了「非自殺性自傷行為」的報表,因為社會學家認為,的確有可能是更有自覺,所以他們讓數字飆升,但要走到去割自己手腕,弄痛自己,這不是更有自覺能說明的

而這份報表也顯示了,自2010年起,青少年女性上升188%,男性上升48%

這種狀況在各國間都出現了,沒有例外,所以不禁讓學者在猜,是什麼巨大的原因在影響這一切

而目前為止能夠找到的數據來看,這些數字的上升與「多少比例的青少年擁有智慧型手機」以及「一個人一天花多少時間上網」這些數字呈現高相關性

也就是說,如果擁有智慧型手機的人越多,而且每個人上網的時間越長時,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就更嚴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