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人設成為商業模式時的思考|《人設大歷史》

當人設成為商業模式時的思考|《人設大歷史》
cover_人設大歷史

想跟大家聊聊「人設」這件事。

在這個社群媒體時代,「人設」已成為一個被廣泛使用的詞彙。你會發現「人設」這個詞在近七八年變得超級常見,大家會說某某網紅是暖男人設、某某藝人是愛護動物人設,或是誰誰誰走的是隨性路線。它指的是一個人在大眾面前展現的形象設定,可能是暖男、愛家、運動達人或是隨性風格等。這個詞彙雖然在近七八年才開始流行,但人設經營的歷史其實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。

人設的歷史演進

個人品牌的先驅者們

最早的個人品牌實驗者

在16世紀,杜勒做了一件在當時非常大膽的事 - 在畫作上簽名。在那個時代,藝術家普遍認為創作是為上帝服務,不會在作品上留名。但杜勒不僅簽名,還畫了大量自畫像並標註姓名,開創了個人品牌的先河。

布魯莫爾:社交圈的操盤手

19世紀的布魯莫爾是個超級有趣的例子。他繼承了一筆遺產(大約250萬英鎊),靠著精緻的穿著和高傲的態度在上流社會打響名號。最經典的是,他開設了一個超級挑剔的會員制俱樂部,連當時的攝政王想加入都得偷偷摸摸。有趣的是,他居然敢當面叫攝政王「胖子」,這種挑釁的舉動反而讓他的名氣更大。

鄧南遮:人設與政治操作

1919年發生的一個重要案例是鄧南遮。他善用愛國主義的人設,成功號召了2500人攻打阜姆,並建立了自己的統治權。這個例子告訴我們,人設不只是個人形象的問題,它甚至可以影響政治和社會運動。

媒體時代的轉捩點

愛迪生與電影工業的壟斷

愛迪生不只是發明家,他還創立了世界第一個電影工作室「黑瑪麗亞」。更重要的是,他專門成立公司搶註專利,試圖壟斷整個電影產業。後來因為反壟斷法的關係,這個帝國才被迫解散。這段歷史告訴我們,媒體產業從一開始就跟商業利益密不可分。

電視辯論改變政治規則

1960年的甘迺迪vs.尼克森電視辯論是個轉捩點。看電視的觀眾覺得注重形象的甘迺迪表現較好,但純聽廣播的觀眾卻認為尼克森的內容更紮實。這件事給了尼克森團隊很大的啟發,他們後來寫了《行銷1968總統大選》,提出了一個重要觀點:「不需要改變候選人本人,只需要改變大眾對他的印象。」這個概念影響了之後所有的政治行銷。

社群媒體時代的人設經營

卡戴珊家族:人設進化的代表

在現代社群媒體時代,卡戴珊是一個代表案例。從2007年因私密影片意外走紅,到後來的時尚icon,再到現在的企業家形象,她的人設一直在進化。最厲害的是她懂得運用社群媒體,讓粉絲感覺很親近,這種連結感最終轉化成驚人的商業價值。

初期:大膽、直接、性感

中期:時尚icon(與Kanye West結婚後)

後期:成功女企業家、育兒專家

她善用社群媒體與粉絲建立連結,讓粉絲感覺像是在跟朋友互動,這種親近感最終轉化為品牌忠誠度,帶動她的商業帝國發展。

現代人設經營的雙面性

對創作者而言,鮮明的人設確實有其優勢:

  • 增加識別度
  • 容易獲得業配機會
  • 建立穩定粉絲群

但同時也存在風險:

  • 虛假人設可能帶來心理負擔
  • 一旦真實面貌曝光可能失去粉絲支持
  • 長期扮演與真實自我不符的角色造成壓力

我的觀察:人設的好與壞

對創作者來說

說實在的,有個鮮明的人設確實很重要。就像做吃播的,你可能是:

  • 超級大胃王
  • 美食評論家
  • 異國料理探險家

有了這些標籤,廠商找你接案會更容易,粉絲也更容易記住你。

但最怕的是什麼?就是這個人設不是真實的你。你每天都要演戲,說些違心的話,久了真的很累。而且一旦被發現是裝的,那些建立起來的信任感可能瞬間就沒了。

給粉絲的建議

我發現一件事:如果一個人太執著於維持某種人設,通常都有點問題。想想看,我們每個人都會隨著時間改變,這很正常啊!所以當我們看到一個網紅、明星慢慢改變,而且他也不否認這種改變,反而更值得信任。

最後的話

現在很多網紅開始展現真實的一面了。健身的會說自己有偷懶的時候,美食部落客也會分享失敗經驗。我覺得這是好事,因為這樣不只創作者活得比較輕鬆,粉絲也不會給自己太大壓力。

記住,細水才能長流。與其維持一個完美但虛假的人設,不如做真實的自己。

觀看影片YouTube連結

聽音頻Podcast連結

商業合作可以寫信至: readrwork@gmail.com  若喜歡我的影片或頻道,可以訂閱頻道和分享給朋友,謝謝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