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生活只剩下工作,擺脫職業倦怠的解方|《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》

當生活只剩下工作,擺脫職業倦怠的解方|《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》
未命名設計

今天要跟大家分享這本《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》。當我在閱讀時,將書中的許多概念和句子分享到社群平台,發現引起了訂閱者們極大的共鳴。為什麼這本書能如此準確地觸動大家的心呢?這是因為作者本人也曾深陷「不想上班的病」,也就是職業倦怠的困境。

當工作成為生活的全部

作者亞當.格蘭特(Adam Grant)曾經歷過一個情緒崩潰的時刻:在一個晚上,他在連鎖藥妝店的泡麵櫃檯前痛哭失聲,打電話向父母傾訴「生活只是一個看不到盡頭的待辦事項」。這種感受,我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。當父母給出「應該撐下去」這樣的建議時,作者並不滿意,於是開始尋找解決之道。

如何辨識倦怠

有趣的是,當我們走向職業倦怠時,往往是周遭的人先發現端倪。可能是你放棄了原本規律的習慣,比如不再準備健康的午餐;或是開始經常遲到;又或是整個人變得更加焦慮。最明顯的症狀之一就是對手機訊息的過度關注,甚至需要掛上手機吊繩,深怕錯過任何訊息。

我喜歡用一個垂直的Y軸來解釋倦怠。倦怠就像是一個能量計,如果把它想像成一個Y軸,往上代表消耗80%、90%的精力,往下則是10%、20%。在中間有一條基準線,代表著舒適的壓力區間。當我們長期處於基準線之上,生活就會變得異常疲憊;反之,如果長期處於過低的狀態,又會失去目標感。

  • 往上代表高度精力消耗(80%-90%)
  • 往下是低度消耗(10%-20%)
  • 中間有一條基準線,代表適度的壓力水平

當你處在基準線時,工作壓力雖然存在,但不會讓你晚上需要靠炸雞或酒精才能入睡。如果長期處於基準線以上,這種生活會讓人極度疲憊;相反,如果精力消耗太低,短期可能很愜意,但長期來看會缺乏目標感和成就感。

倦怠的早期警訊

有趣的是,倦怠的徵兆通常是由周遭的人先發現的:

  1. 放棄好習慣:例如不再準備健康的午餐
  2. 時間觀念改變:經常遲到,無法準時赴約
  3. 焦慮加劇:特別表現在對手機訊息的過度關注上

當事人自己也會注意到的變化包括:

  • 變得更加挑剔和缺乏耐心
  • 對過去感興趣的事情失去熱情
  • 假日只想在家裡「耍廢」,不願從事任何活動

三種倦怠類型

在我看來,職業倦怠可以分為三種類型。首先是「過勞型」,這種人的生活完全被工作占據,要麼在上班,要麼在通勤的路上。第二種是「社交型」,這在東方社會特別普遍,源自於過度的人情壓力和社交義務。第三種是「無聊型」,這種人做著完全不感興趣的工作,每天都在忍耐中度過。

  1. 過勞型倦怠 這類人的日程表幾乎全被工作占據,生活中找不到工作以外的內容。
  2. 社交型倦怠 特別常見於東方社會,源於過度的人情壓力。例如不得不參加各種應酬,或是主管在群組中要求所有人都必須回覆「收到」。
  3. 無聊型倦怠 可能是為了穩定選擇了不感興趣的工作,或是無法承認自己的興趣已經改變。這種情況下,每天工作都需要極大的意志力去忍耐。

為什麼會走向倦怠?

我們常常會給自己找藉口:

  • 「沒辦法,最近就是忙季」
  • 「工作本來就是這樣」
  • 「這就是我的命」

但實際上,職業倦怠絕對不是個人能力的問題。而是因為我們缺乏一套方法,來防止自己從基準線往上爬升到倦怠狀態,或是將自己從倦怠狀態拉回基準線。

找回生活的平衡

那麼,要如何擺脫倦怠呢?我認為關鍵在於兩個方向:提升工作效率和重新平衡生活。

在工作效率方面,我建議大家每天早上花些時間,將工作分類成四個象限:重要且緊急、重要不緊急、不重要但緊急,以及不重要且不緊急。找出自己的黃金工作時段,優先處理重要的事務。

更重要的是生活的平衡。我喜歡把它分成三個專案:保養、休息和充電。保養專案包括處理生活必需品,如看醫生、運動等;休息專案就是純粹的放鬆,不需要講求效率;充電專案則可能是設定個人挑戰或規劃旅遊。

設立個人界線

最後,我想特別強調個人界線的重要性。當我們開始設立界線時,可能會遇到阻力,特別是那些過去因為我們沒有界線而受益最多的人。但請記住,這不是自私,而是為了長遠的健康和效率。

解決職業倦怠的關鍵,在於重新定義工作在生活中的位置。如果你發現自己目前的工作環境完全不尊重個人界線,這或許是一個重新思考職業選擇的契機。畢竟,我們的目標應該是「為生活而工作」,而不是「為工作而活」。

這不僅需要工作方法的調整,更需要心態的轉變。希望這些內容能幫助正在經歷職業倦怠的你,找到屬於自己的解方,建立更健康的工作與生活關係。

觀看影片YouTube連結

聽音頻Podcast連結

商業合作可以寫信至: readrwork@gmail.com  若喜歡我的影片或頻道,可以訂閱頻道和分享給朋友,謝謝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