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些造謠的人到底在玩什麼把戲?|《反智》
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,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大量的新聞、故事和觀點。然而,這些資訊是否真實?是否經過驗證?是否存在刻意的誤導?我想和大家聊聊「造謠者」到底在玩什麼把戲,以及我們該如何提升自己的資訊判讀能力。這個主題有點敏感也有點沉重,但我覺得非常有必要跟大家好好聊聊,因為它攸關我們每天如何吸收資訊、如何看待這個世界。
你有沒有想過,那些造謠者到底在玩什麼把戲?為什麼有些人明明講的話漏洞百出,卻還是能煽動一大群追隨者?我想從幾個角度來剖析,帶大家看看這些手法背後的邏輯,還有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。
稻草人論證:扭曲對方的話來打擊對方
稻草人論證是一種常見的誤導手法,簡單來說,就是把別人的話扭曲成另一個意思,然後再攻擊這個被扭曲的「稻草人」。就像你本來應該和對方正面決鬥,結果卻跑到旁邊堆了一個稻草人,拼命刺向它,還以為自己贏了。
例如,一位教育專家提出:「未來學校應該多投入資源在技職課程上。」結果反對者卻說:「所以你的意思是要全面放棄學術課程嗎?那學生的基礎知識怎麼辦?」這完全是曲解原意,但卻能輕易煽動群眾情緒,讓人們因為被扭曲的話而憤怒,進而攻擊原本的發言者。
這種手法在生活中比比皆是,特別是在媒體報導和公共討論中。當一個人或組織刻意使用稻草人論證時,往往能成功引導群眾注意力,讓大家忽略事情的本質。
錯誤推理:看似有邏輯,其實經不起推敲
另一種常見的誤導方式是錯誤推理,利用不嚴謹的邏輯來得出結論,讓人誤以為這個結論是合理的。
舉例來說,911事件發生後,有人提出陰謀論,聲稱這場災難是美國政府自導自演的,目的是煽動國民仇視穆斯林,從而有理由發動戰爭。他們的「證據」是:鋼材的熔點是1150度,而飛機燃油的燃燒溫度最多只有850度,因此他們推斷,大樓不可能因撞擊而倒塌,一定是有人事先安裝了炸藥。
乍看之下,這個推論似乎有科學根據,但實際上完全不嚴謹。因為讓大樓倒塌並不需要鋼材熔化,只要鋼材因高溫失去強度就足夠了。當鋼材溫度達到550度時,強度只剩下一半;而到了850度時,強度甚至只剩下10%。這樣的推理漏洞,卻因為看似合理的表述,讓許多人信以為真。
類似的錯誤推理在生活中屢見不鮮。例如,有人說:「只有心虛的人才會急於辯護。你現在出來辯護了,所以你一定有鬼。」這種推論完全忽略了其他可能性,比如有人選擇辯護是為了澄清誤會。同樣地,如果一個人選擇沉默,也會被說成「因為心虛所以不敢說話」。這類推論的目的,就是讓對方無論如何都處於不利的位置。
彩虹騙術:只挑成功案例給你看
彩虹騙術是一種精心包裝的誤導手法,透過挑選少數成功案例,來掩蓋背後的大量失敗事實,從而塑造一個完美的形象。
以美國著名靈媒布朗為例,她曾是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最知名的靈媒之一,年收入高達300萬美金。布朗常常上電視節目,分享她如何協助警方破案的故事,例如某個失蹤女孩的母親來求助,她透過靈媒之力指出女孩的下落,並幫助警方找到線索。
然而,事實卻是布朗的預測準確率極低。警方統計,在她自薦參與的35件案件中,有21件提供的訊息過於模糊,另外14件則完全沒有幫助。甚至在2003年的亞曼達失蹤案中,布朗在節目上斷言亞曼達已經死亡,並被拋屍河邊。這句話讓亞曼達的母親徹底絕望,兩年後因抑鬱去世。然而,2013年,亞曼達成功逃出囚禁,證明布朗的預測完全錯誤。
即便如此,布朗依然能維持她的名聲,因為她只講自己成功的案例,從不提失敗的預測。這種手法讓她的粉絲相信她擁有神秘力量,甚至願意花大錢請她幫忙。
我們可以從布朗的例子中學到什麼?當我們看到某些「成功故事」時,應該更謹慎地去查證,看看背後是否隱藏了更多的失敗案例。這不僅適用於靈媒,也適用於整形名醫、企業宣傳,甚至是政治人物的政績。
扣帽子:轉移焦點,攻擊人格

當一個人提出無法反駁的證據時,有些人或組織會選擇不回應證據,而是直接攻擊這個人的人格,這就是所謂的「扣帽子」。
例如,一個人A提出證據,證明某公司B存在不當行為。公司B無法反駁證據,於是開始挖掘A的過去,指出他曾經有過超速罰單,或者參加過某些有爭議的活動,進而說:「這樣的人,你能相信他嗎?」這種手法的目的,就是讓大眾把注意力從證據本身轉移到說話者的人格上。
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「歸因謬誤」,指的是我們傾向用別人的人格來解釋他們的行為。例如,當有人危險超車時,我們會覺得這個人很自私;但當我們自己危險超車時,卻會怪罪外部環境,比如「因為塞車快遲到了」。這種謬誤讓扣帽子成為一種有效的攻擊手段,因為當我們貶低一個人的人格時,大家自然就會懷疑他說的話。
如何提升資訊判讀能力?
面對這些誤導手法,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?以下是幾個實用的建議:
- 不要只看成功案例
如果一個人或組織總是在強調成功案例,試著去搜尋其他相關資訊,看看是否有被隱藏的失敗事實。 - 注意證據是否被迴避
當有人面對證據時,選擇用稻草人論證或扣帽子來迴避時,這通常是他們心虛的表現。 - 查清楚資訊來源的背景
許多假公正的資訊其實背後都有利益關係。例如,過去菸草公司曾資助許多「自發性組織」,這些組織公開質疑吸菸與致癌的關聯性,但實際上他們早已被買通。 - 保持批判性思考
當我們接收到一個資訊時,不要馬上相信或否定,而是試著去分析它的邏輯是否嚴謹,證據是否充分。
一個笨人在報告聰明人所說的話時,永遠都不會正確,因為他會無意識地將他所聽到的話,轉譯成他能夠了解的話。
正如數學家羅素所說,有時候,那些誤導我們的人未必是故意的,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可以放下警惕。在這個充滿假新聞、偽科學和誤導資訊的時代,資訊判讀能力已經成為每個人必備的技能。希望我們都能更清醒地看待這個世界,不被那些造謠者的把戲所欺騙。

- 我的Podcast: https://podcasts.apple.com/tw/podcast... (在Apple Podcast/Spotify/KKBOX上都可以找到)
- 我的Instagram: / vincent_reading
- 我的Threads: https://www.threads.net/@vincent_reading
商業合作可以寫信至: readrwork@gmail.com 若喜歡我的影片或頻道,可以訂閱頻道和分享給朋友,謝謝拉
- 訂閱頻道: / @vincent_reading
- 贊助頻道: / @vincent_read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