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普 以科學角度探討,最高效的外語學習方法|《如何科學學外語》 想跟大家分享一本很有趣的書,探討的是第二語言習得理論。可能有些人會問:「這是什麼理論?」讓我們從這個理論的誕生開始說起。 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的起源 在1990年代之前,美國人對外語學習普遍不太重視,主要因為英語是國際通用語言,他們認為只要會說英文,基本上在世界各地都能溝通。然而,
社會議題 當人設成為商業模式時的思考|《人設大歷史》 想跟大家聊聊「人設」這件事。 在這個社群媒體時代,「人設」已成為一個被廣泛使用的詞彙。你會發現「人設」這個詞在近七八年變得超級常見,大家會說某某網紅是暖男人設、某某藝人是愛護動物人設,或是誰誰誰走的是隨性路線。
科普 怎麼吃,啟動人類不會胖的機制?|《美味陷阱》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這本書叫做《美味陷阱》(The Dorito Effect)。這本書提出了一個很有趣的觀點:其實每個生物該怎麼吃最健康、不會胖的方式,早就寫在我們的基因裡面了,只是人工製造的食品正在破壞這個機制。 安哥拉山羊的飲食智慧 讓我們先從一個有趣的例子開始
心理學 習慣的科學|《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,那樣工作?》 習慣對我們的生活有著深遠的影響。如果生活中有足夠多的好習慣,不需要花太多力氣就能讓生活維持在成長的方向;反之,如果壞習慣居多,生活品質就會逐漸下滑。 雖然市面上有許多談論習慣的書籍,也會運用一些技巧來培養習慣。但今天要分享的這本書更著重在習慣的科學層面,探討大腦中主掌習慣的基底核,以及如何與它溝通互動。 習慣迴路的三個要素
勵志 成就的關鍵|《恆毅力》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個重要的話題:在人生的賽道上,到底是天才還是恆毅力能讓我們走得更遠?而今天要分享的這本書,它談的正是如何在面對挑戰時,保持堅持的力量——恆毅力。 從動漫到現實:天才的迷思 在動漫和電影裡,主角總是被塑造成擁有特殊天賦的人: * 運動類作品中的主角體能特別好
科普 手機與社群媒體如何改變了我們的大腦?|《失控的焦慮世代》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一本書叫做《失控的焦慮世代》,特別探討了Z世代(1995-2000年出生)的心理健康狀況。社會心理學家發現,這群孩子在求學階段的心理健康狀態都比過去更差。 問題的開始 憂鬱指標的飆升 一般來說,每個人都會有焦慮、憂鬱的時候,
科普 一本會讓人改變飲食習慣的書|《代謝》 這次要分享的是一本探討代謝與健康的重要著作,這本《代謝》跟教科書一樣厚,是我近半年來讀過最久,也花最多時間讀的一本書。閱讀過程中,我邊讀邊上網找資料,因為擔心自己對書中提到的器官和化學物質理解有誤。雖然花的時間超出預期約兩三倍,但我認為這些知識都非常有價值。 作者魯斯提(
勵志 思考的反思|《反脆弱》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這本書,坦白說在讀的時候讓我三度想放棄,因為真的太難讀了。但後來我發現,這本書的核心概念可以應用在太多事情上,甚至會完全改變我們的思考方式。連《快思慢想》的作者康納曼都說,這本《反脆弱》改變了他對世界運作的看法。
親情與愛 友誼與愛情的深思|《一本希望所愛之人讀過的書》 我們都希望能夠被愛,也希望能夠好好去愛。然而,當我們處理人際關係的問題時,常常因為急躁或缺乏理解,忽略了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想法與觀點。這篇文章將從友誼與愛情兩個角度出發,探討人際關係中的挑戰與解決方法,並分享一些能讓我們更理解彼此的觀點。 友誼:理解與接納的藝術 1.
心理學 那些造謠的人到底在玩什麼把戲?|《反智》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,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大量的新聞、故事和觀點。然而,這些資訊是否真實?是否經過驗證?是否存在刻意的誤導?我想和大家聊聊「造謠者」到底在玩什麼把戲,以及我們該如何提升自己的資訊判讀能力。這個主題有點敏感也有點沉重,
繪本 《看不見也沒關係》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本非常感人的繪本,名叫《看不見也沒關係》。這本書的主角是一位小女孩,她的故事讓我深受觸動。 故事開始時,小女孩和家人一起前往遊樂園。雖然她的爸爸不會開車,但他卻是遊樂園裡最愛玩雲霄飛車的人。這讓我想到了父愛的獨特之處,爸爸雖然看不見,但卻能用心感受生活的每一個瞬間。